“赫章班”里的产教融合新路******
【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吕 慎 陈冠合
“‘赫章班’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让我拥有了这样一份收入稳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如今已是贵阳一家电梯运营公司片区维修和技术支持负责人的陈虎,仍对母校满怀感激之情。
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一个贫困家庭的陈虎,在初中毕业后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哥哥刚考上大学,如果自己继续读高中,无疑会增加家庭负担;如果选择职业教育,又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不确定。“当时,学校老师向我们承诺,订单制培养的就业率是100%,让我最终下了决心。”他说道。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实训室学习汽车修理技术。新华社发
2017年,陈虎进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赫章班”学习。这个以生源地贫困县命名的精准脱贫免费班级,不仅免除了他所有的学杂费,还与各电梯运营维护公司签订协议,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赫章班’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上手也快,所以很快都在企业站稳了脚跟。”陈虎说,现在自己的月平均收入可达1万多元。
近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不断实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新突破,先后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区域龙头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深度合作企业16家,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为100%。
据统计,在整个清镇职教城,已有200余家贵州省内外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合作共建等方式与职教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进企,企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方式,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更深处。
“清镇的李子白兰地、兴仁的薏仁米茶、剑河的食用菌……这些都是产教融合的成果。”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粮油食品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刘丰如数家珍地展示各类产品。他介绍,学院不仅在设置课程、实习实训、评价考核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同时通过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式开设企业专班,2020年以来,已累计培训粮油仓储管理员、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等400余人次。
刘丰表示,学院将继续围绕服务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产教融合更加贴近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产业孵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实际,培育更多具有“三农”情怀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 07版)
(新春走基层)“中国李乡”广东信宜:万树李花唤春归******
中新网茂名1月12日电 题:“中国李乡”广东信宜:万树李花唤春归
作者 梁盛 陈子楷
冬将尽,唤春归。在“中国李乡”广东信宜市钱排镇、茶山镇等三华李主产区,时下正是李花绽放季节,洁白素雅、幽香扑鼻的李华漫山遍野,微风拂过,如“香雪”飘舞。
记者在有“中国三华李第一镇”美誉的钱排镇看到,今年,尽管次第而开的李花表现“不尽人意”,但全镇10万多亩三华李基地化的种植规模,足以构成一幅千山覆“雪”的壮美画景,吸引了各地游客闻香而至。
钱排镇街上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乡野间,李林里,处处欢声笑语,三五成群、随亲携友的男女老幼,穿梭赏花绿道间,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拍摄留影。
据当地果农李老伯介绍,每年春节前后,是李花最繁盛的时期。今年的李花因为分多批次开放,整体观赏度不是很理想,但“花疏而果硕”,今年三华李产销的行情应该比上年更看好。
据了解,钱排镇因“李”而富,因“李”而名。“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是钱排镇声名鹊起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新村。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乡村变景区的“山水双合”,游客接待量突破了120万人次。
在钱排镇,路基已成雏形的县域副中心环城大道建设现场,一台台挖掘机、铲车、运土车、送料车往来穿梭,搅拌机机声隆隆,建设者们正冒着寒冷天气忙个不停……
现场一位镇政府官员说,“每年春节假期,各地游客都爱扎堆前来钱排镇赏李花,当地的宾馆、酒楼应接不暇,交通压力需要得到缓解。距离春节还有10天时间,工人们正朝着阶段目标大干快上,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两不误。”
信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信宜市三华李产业坚持走“一业独大、多元并进、农旅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路线,不仅打造了远近闻名的“银妃”三华李品牌和“春赏花、夏品果”的文旅品牌,还建成省级三华李产业园,发展三华李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作为三华李产业“排头兵”的钱排镇,已逐步实现了由“大”到“强”的转变,带动了地方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该镇的“李花谷”“山水双合”风貌带,也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网红”打卡点。
俞淮竞表示,目前,“李花谷”“山水双合”二期所有建设项目均已接近尾声,“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三华李第一镇”的名片将越擦越亮。(完)